“我这辈子只是两只手做事的人,从来没想过会开口讲。”
“我这辈子只是两只手做事的人,从来没想过会开口讲。”但是在1月9日至11日的《茶人修养与茶席美学》研习班上,台湾食养山房主人、空间美学大家林炳辉老师不只是以他的“食养山房”为例,给研习茶人们介绍了茶席空间与时节、花器的搭配,讲述茶席空间应呈现的样貌,老师更是走下讲台,与茶人对坐交流,帮助茶人们调整茶席,在茶器选择、茶人修养和空间美学理念各个部分也做了细致的讲解。
无论是在讲台授课还是坐在茶席之中,炳辉老师皆端正地跪坐在蒲团之上,将自己的行践故事和空间美学主张徐徐道来。年长者慢吟,修习者聆听,惬意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。如果说林谷芳老师在言语中彰显的是“知见”的魅力,那林炳辉老师的举头投足间就透露着“行履”的气质。
茶人修养:行履于生活之中
炳辉老师在给茶人们讲茶人修养时就谈到:做为一个茶人,习茶首先应从生活出发。习茶不单单是让自己,让茶客喝上一口茶汤的问题,也不需要你表演泡茶技巧,做给他人观看。习茶,更多的是自身与生活环境的浸染和吸纳,是茶人修养和能量的体现,是慢慢从你的穿着,从你的生活细节,甚至是从生活空间中强化而出的仪器。
一方面,习茶要学会让自己的脸部神经、肢体都能做到放松和安定。包括在泡茶时要严格要求自己,眼睛不能东张西望,避免多余的动作。因为茶人无法观察到自己泡茶的状态,但客人却看得真切,当茶客坐到你面前看你泡茶的状态就知道你平常是否有在锻炼。老师以注水为例:如果一个茶人长期学习跪坐练习注水,同时配合自己的呼吸,当练到自己呼吸能够细腻地吞吐,注水掌握到水流倾注粗细得当,快慢皆宜,无论是茶人自身还是茶客都会感受茶汤的利落和能量。这是需要“尽其一事而无其他”的修炼,也需要透过不断的自我要求——注意到自己的走路、穿着、哪怕是讲话的语气——日日磨之,让自己气定神闲。
而另一方面,因为从茶能反观人的内在,因而茶人在人文、美术等领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。炳辉老师说:学习不能急功近利。目的性太强,习茶的过程就容易忽略细节,让茶人看不到自己的心气,但茶客却能够从茶汤中判断出茶人在使用怎样的观念泡茶。因而,要多阅读,注意周遭四季的变化,如有机会遇上喜爱泡茶又合得来的三五朋友,每个礼拜以一种期待的心情相邀泡茶,让茶成为生活的部分,从而内化成茶人的品味,这味道也终究会带入茶中。
空间美学:行履于安静之情
炳辉老师给“空间美学”下了一个定义:空间美学其实是情绪的体现,而情绪又是人们看到事物之后产生的观感。因而延伸到茶席之上,茶席也是茶人自身情绪的表达,它能让茶客在坐于茶席之后能体会到空间产生的气氛。再给“茶空间美学”下定义,茶空间美学就是要培养安静情绪,并创造喝茶闲静氛围的理念。它能够让茶客进入到茶空间后,沉淀内心,收敛肢体。
老师将自己当下的空间布置理念和研习茶人们的茶席进行了对比:到了老师这样的年纪,对于茶席的铺设,可能呈现出的是“相对不变”的状态,会更多考虑环境、灯光等因素,哪怕在晚上开启明灯,也能照射出茶人的精神,让茶客能进入主人当前的生命情态。而像各位研习茶人目前会铺排漂亮的茶席,这是因为大家当下的心境会去追求美的事物,自己看了也会高兴。“但从我三十年来的体验去理解我内心对茶席的观感,是希望透过它能和茶客在当下情境产生互动,把心情透过茶和茶席传递出去。”炳辉老师如是说,“茶席要做到收敛,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人能够静得下心来喝茶。”
在给研习茶人进行茶席点评的时候,炳辉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维度:“干净”——茶器的洁净能让客人感受到茶人对事物的珍惜之情;茶席布置与环境、茶人衣服的对应,能让客人感受到和谐和舒适。“气度”——女生的茶席会显得精致内敛,男生的茶席会更简单朴素,茶席要做到和茶人的性格相衬,因而要选择符合自己气质的茶器和摆设方式,客人看了也会觉得自然。“层次”——不仅是在茶器的选择上要注意彼此的对应关系和比例协调,同时在茶席上要表现出正确的主客关系,照顾到茶客的情绪等等。诸如此类,老师谈及许多。
老师还建议:在茶空间里表达安静的情绪,需要一个慢慢进阶的过程,要从这小小的茶席开始,延伸到自身的装扮,去理解一个茶人应有怎样的状态,才能让茶客感受到朴素与安静。之后再向周围的环境发展,延伸到如何布置一个茶室空间的地步,这是慢慢发现、培养、整理和积淀的过程。
炳辉老师总结说:“茶席其实是时代产生的生活需求,而不是对实物的追逐。我十几年来,只是把安静的想法做成空间,过一个生活而已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——林炳辉老师《空间美学》课堂简述节选
-
1 再见!
-
2 古琴与行者
-
3 儒学视野中琴学思想探析
-
4 贰零壹玖年也许在生命中会被铭记
-
5 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
-
6 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怀念
-
7 即是相逢亦不识,从此天涯是路人
-
8 日本茶道中的禅意世界
-
9 共同渡过
-
10 弹琴录要(李祥霆)